手机端
当前位置:奇闻异事网 > 热点资讯 > 正文

50部新时代沪产剧脱颖而出,上海为什么行?

上海是中国电视剧的传统创作重镇之一。近年来,沪产电视更是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涌现了一大批以人民为主角,展现时代风采,回望光辉岁月,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6月23日,优秀沪产

上海是中国电视剧的传统创作重镇之一。近年来,沪产电视更是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涌现了一大批以人民为主角,展现时代风采,回望光辉岁月,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6月23日,优秀沪产电视剧研评会在上海举行。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广播电视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著名文艺评论家郦国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影视编剧梁振华,以及著名导演傅东育、著名编剧王丽萍、著名演员吴越等专家和业内人士齐聚一堂,探讨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的成果经验,为进一步擦亮“上海出品”电视剧这块金字招牌扬帆蓄力。

现场发布的《玉兰花开——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集萃》(2014-2023)中,遴选了近十年来50部优秀沪产电视剧代表。其中,包括10部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主流奖项的获奖作品,如《功勋》《大江大河》《超越》《特赦1959》《小欢喜》等,还有40部从各个年度优选出的代表电视剧,如《三体》《风吹半夏》《光荣与梦想》《安家》《庆余年》等。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影像的主战场。曾经,以《上海一家人》《蹉跎岁月》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也引领了那个年代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浪潮。

在新时代里,沪产电视剧继续扎根现实,以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为使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从《大浦东》到《破晓东方》,从《心居》到《安家》,无论是新中国诞生之初上海的城市治理,还是当代上海的金融变革,抑或是围绕普通百姓衣、食、住、行、医、学讲述的平凡生活故事,都具有鲜明的上海特色、浓郁的海派风情。这些年,观众们还看到了为改革开放写“心史”的《大江大河》,为抗疫拼搏谱写民族精神画卷的《在一起》,看到了为民族的脊梁树碑立传的《功勋》,看到了生动记录中国共产党伟大历程的《光荣与梦想》……

“面对新时代十年沪产电视这五十多部代表作品,我们既可以看到上海十年来电视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也可以见证沪产电视剧十年的发展步伐和所取得的成绩;既可以品味沪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和地域特色,又可以领略最具典型意义的当下都市生活景观;既可以体察‘沪上人家’的情绪心态与人生况味,更可以从中洞察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轨迹。”李京盛总结道。

沪产剧源源不断地涌现优秀作品,也得益于匠人精神和优良的传承体系。

在研讨会上,导演傅东育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刚入职上影厂时,收到一个“小蓝本”,“里面有各个部门创作的要求,有章可循。这是浸入骨脉的工艺精神,是工业化体系的最浅显外化的体现。”

傅东育在这样的体系里,经历了道具、服装、洗印、剪辑四个车间以及现场场记的训练,当成为一名导演时,以往所养成的规矩已经成为习惯。按部就班,仔细讲究,精益求精,不将就不对付的“工匠精神”自然而然地呈现在他的所有作品中。

“谢晋导演说过:作为导演,你没感动,怎么动人?作为后续传承者,我在创作中秉持着前辈言传身教的传统,努力要求自己‘不妄言,不违心,不迎合’,真实面对内心及作品。”傅东育回忆道。

编剧王丽萍也同样回忆到,在她创作成长初期,黄蜀芹导演给予了她受用终身的点拨。1997年她正在创作电视剧《女子公寓》的剧本,剧本写了很多稿,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视角。“黄蜀芹导演当时跟我说,为什么不把外来妹的故事跟当时上海蓝印户口的政策结合起来写?”黄蜀芹的这一次点拨不仅让《女子公寓》的故事有了现实落点,也让关照现实、表现时代发展特征,成为了王丽萍始终坚持的创作立场。

演员吴越说:“上海”于我的核心词是“离开”。因为离开了,就可以长大了,有机会自由了。后来,“离开”又变成一个很美的词,和年轻时一样,它又一次给我自由。前者是“出发”,而现在是“回家”。还有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我开始体会到扔掉杂念,轻装上阵的表演是多么自由,让人快乐。再没有什么,比得到成长更重要,表演如此,艺术如此,做人如此,生命如此。

正是通过一代代创作者如此的传承,沪产电视剧方能经久不衰、动力澎湃。

上海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重镇,也是文学传播的重镇。黄蜀芹导演的经典沪产剧《围城》,便是新时期电视剧改编文学名著的范例。新时代以来,沪产剧继续发扬重视文学名著改编的传统,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改编中不断探索新鲜经验,涌现了一批改编力作。

在五十部代表作品中,对路遥的文学名著《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改编,提供了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的新路径。“《平凡的世界》是忠实于对原著精神价值取向和基本人物形象和关系、故事主要事件和时空的一种成功改编;《人生之路》是根据小说《人生》部分情节改编,拓展了时空,时间向后延伸,空间由陕北扩展到上海。”仲呈祥评价道。

在入选的新时代沪产剧代表作品中,还有改编自阿耐长篇小说《大江东去》的《大江大河》;改编自著名史传作家刘统纪实文学《战上海》的《破晓东方》,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以“穿越”式叙事激发出古今价值观碰撞的《庆余年》等等。

郦国义认为,当下如何推动、加深文学与影视之间的“双向奔赴”和“双向赋能”,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实践课题;“而经典名著传播的美育引领,也应成为两个‘双向’的题中应有之义,引起业界和媒体的充分重视。”

都市剧是近十年来现实题材创作较为热门的题材类型。在这个题材领域,沪产电视剧贡献出了不少精品之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影视编剧梁振华说,令人振奋的是,在沪产剧的创作队伍中,一批敢作敢为的创作者们,以一系列精品剧正面回应着大众对现实主义佳作的盼望,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可供参考的标准。

在王一川看来,以《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小敏家》《心居》《安家》为代表的都市生活剧,精准地捕捉到了都市人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有焦虑,有期盼,有努力,有获得,有纠结,有释然……既有寻常生活中柴米油盐构成的世俗欢乐,也有因子女教育、住房改善等热点话题所带来的内心焦虑与困惑。“尤其是《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这些“小”字剧的生产不仅体现了自觉的品牌意识,而且业已成为沪产剧在全国产生影响力的知名美学品牌之一。”

与生活剧同样具有鲜明沪产剧个性的,是沪产电视剧中的女性题材剧。以《三十而已》《二十不惑》为代表的女性题材剧,以年龄、职场、婚恋、闺情、家庭为叙事主线,探讨当下都市女性面临的种种人生选择。“把严肃的人生思考,融入女性意识和日常细致的生活细节和微妙的情感状态之中来表达,这是沪产女性题材剧最为擅长的内容和风格特色。”王一川总结道。

李京盛认为这些作品里“生活的烦恼与努力后的获得感,让沪上人家的日常生活,呈现出了活色生香的质感,也让观众清晰地体察到了在大都市万象纷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细流是怎样的日夜奔腾不息。”

让人欣喜的是,新时代沪产电视剧里不仅有立足于上海特色的“小”确幸福,更有面向全国视野的“大”格局。

从全景展现建党历程的《光荣与梦想》到讲述建国后战犯改造的《特赦 1959》,从经侦剧《猎狐》、援非医疗剧《埃博拉前线》,到科幻剧《三体》、军旅剧《特战荣耀》、冬奥剧《超越》……在毛尖看来,这些沪产剧叙事丰富了也改变了“MADE IN SHANGHAI”的摩登本质,“真正打开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变成一种更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前缀”。

附:新时代优秀沪产电视剧50部名录

【文/铁皮小鼓】

热点资讯相关

热点资讯推荐

Copyrights 2019-2023 奇闻异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