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个著名的经济学家说过,中国市场最好要实施强制禁售政策,比如5年内要禁售燃油车,通过这种把燃油车封杀的方式来发展咱们的新能源车。其实欧洲已经有很多国家起了头,比如2035年它们要取消一切燃油车的销售,包括增程和插混,直接把内燃机扼杀。
有些个别的欧洲厂家甚至比欧盟的法规还要提前5年,而有些执着品牌,为了保住燃油车的血脉,已经在讨论一种叫做E-Fuel的技术,翻译过来就是电子燃油的技术。它是利用用清洁能源和电能,通过研发去合成出一种类似于化石燃料,然后再把它加进到内燃机去工作。这个工序显然非常的复杂,所以只会保留在高端车型上。像保时捷911以及宝马M系列等等,为了能把它们发动机的咆哮声保留下来,工程师真的“不择手段”。
作为一名爱车人士,我觉得这是很不合理的事情,一纸政策就把我们百年汽车工业的结晶全部毁掉。这就不得不促使我来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电车能做的,其实油车基本也能做到。
过去有一些错误的认知是说电车更适合智能化,无论是智能座舱还是智能驾驶,都是电车天然的好朋友。如果你是内燃机驱动,你要实现这些就比较困难。但现实是奥迪A8L和奔驰S级更早地做到了L3级辅助驾驶,同样地奔驰这一代车型的智能座舱也完全不输新势力。
智能不是搞几块屏就可以达成指标,这些事实毫无疑问向大家证明了一个问题,就是任何智能化的技术几乎都不是纯电动车的专利,油车完全可以不折不扣的去拥有和使用这些技术。
那为什么传统油车普遍都显得不那么智能?这个问题比亚迪来回答你,比亚迪的车智不智能?或者说比亚迪产品的智能化程度相比传统车型有哪些优势?回答显然是没有,比亚迪用事实证明电车不需要用智能来标榜自己,一样也能赢得市场认可。真正的增量市场,永远都是实用性先行。
有的朋友就会较真了,说有一些电车的独有的东西油车就没有,比如说电车的动力特别平顺,扭矩储备很足,而且NVH也非常好,没有发动机的噪音和震动。最关键的是,它能够长时间怠速,应对不同的等待场景可以长时间呆在车内。
那我反问你,油车可以做到5分钟补能,且去到哪都不会有续航焦虑,电车能做到吗?我们要清楚,油车跟电车本质上肯定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共性远远大于它们的区别。大部分电车能做到的事情油车都能够做到,本质上油车电车都是车,只是动力系统和功能方式有差异。
前两年有一句话在网络上挺有名,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同样地,一条健康的马路上不应该只跑这一种汽车,我们应该尊重人类的需求是非常多样的。工作上我开过很多好开的电车,并且我也认可它们很适合日常代步,但这也改变不了我喜欢老车的想法。
我认为不仅今天不应该特别的提倡所有人转向纯电动车,相反我认为今天已经购买了纯电动车的用户,应该对于燃油车拥有一种敬畏之心。在中国买一台典型的燃油车,你要交1%~40%不等的消费税和10%的购置税,除此之外你还不能享受那些绿牌所拥有的一切的路权停车费这种便利。今天在汽车这个品类燃油车用户承担了所有的税收,然后用来补贴电动车,帮助电动车茁壮的成长。
我就问一个问题,到最后电动车成了大多数而燃油车成了少数派,电车承担起汽车工业发展的成本时,还会不会划一部分预算来反哺奄奄一息的燃油车?这么大一个行业过去为国家贡献了这么大的税收,现在中间和右边都不交税,就一帮被嫌弃的燃油车车主在扛着大旗。
这种政策是绝对不可以一直持续的,你保持同样的刺激力度和税收减免,在新能源的总集团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就相当于你流失的税收是越来越多,与年剧增,过去十几年已经给新能源补了非常多了,我认为现在是时候逐步要把拐杖给卸下来了,尤其是对于中间这种可以加油的电动车,我认为拐杖应该尽快的卸下来。
看一下2023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我们的汽车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新能源车是大趋势没错,但是在汽车出口中只贡献36%的比例,大部分还是要靠燃油车,全世界的新能源进程一定是会稍微落后于我国的新能源化的进程的,而且在海外并没有这种相对特殊的对于可以烧油的电动车的这种大力支持,如果我们今天在国内产业政策把我们自己的油车给玩死了以后,出口的压力是不是全部由新能源车来扛起来?那么是不是损失了很多潜在的去全世界占领燃油车的市场的机会?
当然了可能我们有一种潜规则的考虑,确实今天重视油电混合这个基础的是咱们中国自主品牌,国际品牌基本上是搞左边的和右边的,混动大部分他们是想跳过的。所以在客观来讲,今天这个政策打法确实有利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本土品牌,但我觉得这个事情在支持和保护的同时,也要适可而止。电车是趋势,但油车也需要生存空间,总不能又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