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奇闻异事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赑屃的意思

"赑屃"是古代传说中龙的儿子。 外貌形态 在古代蛇与龙是一体的,蛇即是龙,龙既是蛇。又因为有“龙,鳞虫之长;麟,毛虫之长;凤,羽虫之长;龟,介虫之长。”所以在汉族民间蛇与龟的结合,常

"赑屃"是古代传说中龙的儿子。

外貌形态

在古代蛇与龙是一体的,蛇即是龙,龙既是蛇。又因为有“龙,鳞虫之长;麟,毛虫之长;凤,羽虫之长;龟,介虫之长。”所以在汉族民间蛇与龟的结合,常被龙与龟的结合替代。赑屃由最初的龟状(玄武)演变为龙头龟状,这也是汉族民间流传很广的玄武形象。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根据,因为在唐宋之前的赑屃头为龟形,状玄武,以后逐渐龙化,致明清纯为龙首,独角,角于头顶中身生。贔屃,龙之子,是我国独特文化的一个表现,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积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创作出来的文明结晶,值得我们珍惜。

神兽寓意

赑屃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有很重要的文化象征的意义。

权利地位的象征;

长寿吉祥的象征,人们崇拜龟,一直把龟奉为长寿的象征;

地域文化的象征;

图腾崇拜与神仙方术崇拜盛行,代表了人们对神仙方术的追求。

“龙生九子”之一的赑屃,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的结果。当代人们仍旧喜欢把赑屃当做长寿吉祥的象征,比如说,现代很多寺庙、陵园建筑中都有重建或保存完好的赑屃。

赑屃有多种解释:壮猛有力貌;指作气用力之貌;凝重貌,强劲貌;大而重貌;蠵龟的别名。旧时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赑屃状,即取其力大能负重之义;用来代指石碑;负载;引申为担负重任。

传说典故

相传赑屃为龙的九子之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祥兽,善驮重物,外型似龟,多用以驮负碑础。古人为给死后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歌功颂德,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

在龙子的各类说法中赑屃一般都排在九子之首。汉族神话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赑屃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迹,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龙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稳步的向前走,总是不停步。

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墓碑》:"袁尚书可立墓碑,在城南四里许。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赑屃,高约丈余,尚称体制。"

史书记载

有关赑屃的关联文章和句子,经查阅有以下几例:

1. 明·杨慎《升庵集·八一卷九五》

明·杨慎《升庵集·八一卷九五》:“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2. 《玉篇》

《玉篇》赑屃,作力貌。

3. 《文选·汉张衡<西京赋>》

《文选·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三国吴薛综《注》:“赑屃,作力之貌也。”

4. 《元诗选·柳贯待制集·<浦阳十泳>》

《元诗选·柳贯待制集·<浦阳十泳>》:“朱鸟前头森赑屃,苍龙古角见嵯峨。”猛壮有力貌。

5. 《左思·吴都赋》

《左思·吴都赋》:“巨鳌赑屃,首冠灵山。”

6. 《本草纲目·介部》

《本草纲目·介部》:“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

7. 《疏·正义》

《疏·正义》:“西京赋云巨灵赑屃以流河曲。”

知识百科相关

知识百科推荐

Copyrights 2019-2023 奇闻异事网 All rights reserved.